北京大學氣候報告指 中國對全球變暖影響不足美國4成

國情動向

發布時間: 2021/04/07 15:57

最後更新: 2021/04/07 19:00

分享:

分享:

在全球變暖議題上,新興工業國如中國的排放力度成為外界關注焦點,而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圍繞氣候問題的政治角力重要性也日益升高。北京大學有報告指出,1850至2014年間,中國對全球變暖的貢獻是8.6%,而美國的貢獻是21.9%,中國在這方面影響不足美國的4成。

1850至2014年間 中國對全球變暖影響是8.6%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李本綱團隊的研究報告「The contributions of individual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the global radiative forcing(不同國家和地區對全球氣候強迫的貢獻)」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科學院院刊》上。

報告介紹,氣候強迫分為正輻射強迫(致暖)和負輻射強迫(製冷),在氣候強迫的構成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差異顯著。其中,發達國家主要以其排放的溫室氣體的致暖效應為主,而發展中國家的短生命周期大氣污染物的製冷效應則會抵消大部分溫室氣體的致暖效應。評估結果表明,OECD(經合組織)成員國貢獻全球淨氣候強迫的43.8%;亞洲國家(日本列入OECD)貢獻全球淨氣候強迫的21.1%,然而其負輻射強迫則可以抵消60.6%的正輻射強迫及其致暖效應。

至於各國具體對全球氣候強迫的貢獻,評估結果表明,1850至2014年間,美國、歐盟15國及中國分別貢獻全球氣候強迫的21.9%、13.7%和8.6%,中國對全球變暖的貢獻不足美國的40%。俄羅斯(8.2%)、印度(6.2%)、日本(3.9%)、巴西(3.5%)等國的貢獻也不容忽視。

報告指出,當前,世界各國正在努力推動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爭取減緩並控制全球升溫。然而,同期逐步實施的空氣質量控制措施可能會降低大氣污染物的負輻射強迫及相應的製冷效應,對溫室氣體減排的氣候效能構成新的挑戰。為達成《巴黎協定》的全球升溫控制目標,國際社會需要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

另一方面,美國重返氣候事務談判桌,中美兩國氣候特使稍早前已舉行正式對話。

英國主辦氣候部長級會議 中方據報獲邀但拒出席

拜登邀請習近平能否促成中美氣候合作 蓋茨有答案?

中美氣候特使將線上會晤 拜登上任以來首次

責任編輯:尹航

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BOOKMARK china.hket.com 中國頻道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